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,在社会生活中时常能够看到这一现象的存在。在一些具体场景中,比如工作中的竞争、亲密关系中的嫉妒等等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表现出这样的心理状态。那么,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,它从何而来,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这种心理?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。
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是什么心理
心理学角度看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
在心理学中,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零和游戏。零和游戏的定义是指,在这个游戏中,只有一个人或少数人可以获胜,其它人均处于失败的状态。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。在零和游戏中,自己得到的利益就是别人失去的利益,因此,人们经常会表现出这种心理状态。
例如,在工作场景中,如果多个同事竞争同一个职位,那么他们的利益就是相互矛盾的。当一个人得到了这个职位,其他同事便会失去这个机会。如果这个人是那种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人,他就会采用各种手段,包括制造谣言、攻击其它同事的缺点等等,去阻挠其它同事的竞争。这种不择手段、不思后果的行为,表现出了自私、自利的心理。
社会学角度看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
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是社会学中的零和思维。那么,零和思维为何如此普遍呢?潜在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。在一些社会中,资源稀缺、机会有限,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。当多人争夺同一份资源的时候,人们就会进入到一种非常激烈的竞争状态。在这个过程中,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显现出来。
另外,在现代社会中,张扬个人利益、竞争、争夺等消极的社会价值观渐渐地占据了主导地位。许多人的行为和思维也被这些消极因素所左右,并坚信个人竞争和胜利才是稳妥的生存和发展途径。这种价值观,成了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态的滋生土壤。
哲学角度看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
从哲学角度来看,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。它代表着人性中的一种负面特征,即原始冲动的表现。这种冲动包括争斗和竞争,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本能的体现。但是,在特定的环境下,人们又常常对于这种冲动产生了过度的依赖,从而形成了这种心理现象。自己得不到也不给别人得到的心态成了其表现。
同时,从人性的进化论上来分析,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态源于生存和演化的需要。在生存竞争激烈的进化环境中,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保护自己、争取最大收益的本能和天性。这种天性在社会竞争中仍然存在。